烧炮与放鞭炮一样吗? |
烧炮的器具用生铁铸成,筒状笋形,外有节环,高约七寸左右,是民间喜庆鸣炮助兴的主要工具。筒内塞满火药,上面放置一个特制的铁环,是为“炮胆(炮头)”。炮引点燃后,火炮“轰然”一声把炮头冲飞,飞到半空然后坠落地面。 |
全国之最!潮州的牌坊 |
太平路上有无数巷道,巷口设门,这就是坊。坊又称闾,古代有表闾制度,主要是用于表彰住在坊里的名贤。表闾时在坊门上设牌,这就是牌坊(潮州人俗称亭)。 |
巨型浮雕瓷塑壁画《清明上河图》 |
塑造的建筑物有:酒肆、茶楼、药店、当铺、城楼、府邸、旅馆、民居等,风格各异、布局精致;街两旁招牌林立,檐脊交错,一派繁荣。 |
潮州商人、潮州民居、潮州“营老爷” |
潮州商人曾是中国古代三大商帮之一,即以海阳(今潮安)、饶平、澄海、潮阳、揭阳、普宁、惠来、丰顺等县的商人为主。这八个县,就是传统的潮州八邑。 |
澳大利亚(悉尼)天体浴场 [高清图片] |
仿佛感觉整个身体都融入这蓝天碧海之中了。回到沙滩时,身体和心理都放松了很多。在沙滩上我像其它人一样,完全舒展开自己的身体,让阳光和海风尽情地拥抱自己,使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得到彻底地放松。 |
民间舞蹈:广东潮州饶平布马舞 |
饶平布马舞经常应邀外出表演,不仅驰骋于粤东大地,还奔腾于羊城都市;两度马跃香江参加香港文艺游行、还跃马濠江参加澳门回归大巡游,均受到热烈欢迎,高度赞誉。 |
清远市清城区民间童谣 |
鸡公仔尾弯弯,做人呢点可以怕艰难,清早起床返学去,执齐的书本啊上学堂,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获,懒惰去做人呀,又点会有所成啊。 |
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阅江楼 |
叶挺独立团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。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,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部曾设在此。叶挺为团长。阅江楼建于明代,原为石头庵,明崇祯十四年(1641年)改为阅江楼。 |
1053年的宋朝城墙(图) |
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佑年中(1053年)。虽经过953年的风风雨雨,但古城墙位置与周长始终未变。像肇庆古城墙这样主体和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,是广东仅有,全国极少见的。 |
“放铳”是个啥? |
铳,一种旧式火器。铳是民间铁匠锻造出来的,呈三角形并安着一根1尺多长的木把,一般有3个火药洞和引孔,外部有散热铁片。 |
高要市上清湾历史记忆 |
西江边,数条渔船静静地停泊在岸边,渔船的竹篙上还挂着空空如也的几个鱼篓和虾笼。江边大榕树下,几个闲适的老人坐在岸边的咸水石长凳上,吹着习习江风,望着江水,似乎在追忆当年那撑船捕鱼的日子。 |
东坡端砚 |
一方端砚,重新点燃了苏东坡文化生命的烛光,焕发了他积压已久的文化创造力。此后,他用紫云端砚写“黄泥坂词”,写前后赤壁赋,写念奴娇赤壁怀古。这些作品,乃是横贯中华文化天空闪亮的彩虹。 |
龙母祖庙,一个传说每年引来百万游人 |
五条龙子常常回来看望姑娘。一天,五条龙子又回到姑娘身边,齐刷刷的跪了下来,直向姑娘唤“妈妈”。口中都说:“人人都有妈妈,假如没有您,也没有了我们。”从此人们都叫这姑娘为“ 龙母”了。 |
肇庆市现在的“临街骑楼”(图) |
娴熟的技艺,简朴的服务模式,就是这个骑楼小屋里“模范”品牌长久立足市场的根基。我似乎觉得,这么一条街上有这么一种理发店,倒是挺和谐的。如今的“少东家”在努力经营,感受着市场竞争的无情和刺激。骑楼见证着这一切。 |
封川古城的悠闲时光 |
走进古城,如同走进了一幅幅传统的乡土画卷:“村舍外,古城旁,杖藜徐步转斜阳。殷勤昨夜三更雨,又得浮生一日凉。”这里没有热闹的车马喧嚣,没有耀眼的五彩霓虹,有的只是岁月的刻痕、千百年累积下来的深厚文化。 |
绥江人喜爱放竹排 |
放竹排是有季节讲究的,一般竹农都会选择初秋的季节上山砍竹,因为这时的竹子已生长成型,更重要的是,秋季河流水量明显减少,流速减缓,适合竹排的放流。 |
肇庆市阅江楼的红色印记 |
独立团实行“四操三讲”(四操:早晨一次早操,上下午各一次军事操,黄昏一次体操;三讲:上下午各一次政治课或军事课,晚上点名训话。) |
一位僧人历尽艰险在鼎湖山建寺庙的故事 |
转眼间,一道白光从潭中跃起,伴随一阵沉吟,地撼山摇。僧人慌忙颤颤巍巍地走到一棵大树旁扶定,瓢泼的大雨劈头劈脸地倾泻下来。好一场大雨呵,足足下来一个时辰。 |
七仙女跃入湖中洗澡的民间传说 |
倾刻间,岭南大地风起云涌,电闪雷鸣,雨水直往岭南大地灌。几天后,这里是一片汪洋。七仙女知道这是七龙子在报复她,即刻回宫禀报。 |
三百里盘古之国 |
百越古人类一支曾经居住在漠阳江流域一百公里石山带的岩洞,经过“燧人氏”时代用燧石取火熟食,“有巢氏”时代的“构木为巢”建造茅屋,就逐渐向南向西迁徙,遍布居住于锦江(恩平)、漠阳江、鉴江流域沿海丘陵、平原及山区。 |
|
 |
 |
|
|
|